“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對于清明節,在我的老家膠東農村,有著非常多的傳統習俗:祭祖掃墓、食面燕、吃雞蛋、蕩秋千等,遠遠不只是城里人期盼的三天小長假。可是今年,我在享受小長假的同時卻在心里更加留戀和懷念我兒時在鄉下老家度過的清明節。
小時候農村生活條件差,可是我們都盼望過清明節,因為在這個節日里,每個孩子可以得到兩個期盼已久的雞蛋和一個又白又大的面燕,這在當時近乎于奢侈。清明早晨吃雞蛋,有圖吉利、祈愿健康的意思,所以再怎么艱難,這個節日樸實的農民都會認真對待。
清明節這天我們都是早早起床,一家人圍坐著吃面燕、雞蛋,喝著香甜可口的“五谷粥”,祈盼五谷豐登的好年景。吃過早飯后小孩子還可以和大人們一起去村里蕩秋千,或是看大人們蕩秋千。大人們蕩秋千很有趣,兩人一組,一個坐在中間的座板上,另一個兩腳踏在座板兩側,兩手扶住繩子,使勁蹬板,兩組同時開始,展開競賽,大家各展絕活,觀眾喝彩助威,場面很是熱鬧,哪一組在規定的時間里蕩得最高就算獲勝。那時沒有獎品,最高的獎賞就是周圍圍觀的人的掌聲和吶喊聲,以及在節后很長時間家長里短里對他們的褒獎。而我們小孩子在這個節日里也很高興,吃到了好吃的,還可以肆無忌憚的玩,沒有了約束,沒有了功課,沒有了家長規定的家務勞動......。但是每逢這個節日,我記得最清楚的莫過于母親的囑咐,“今天不要到別人家串門”,當時不理解,后來才知道,如果清明節小孩子到別人家串門,人們都不會讓孩子空手而歸,要么一個雞蛋,要么一只面燕。這在當時艱難的生活條件下,一家人根本沒有多余的可以送人的雞蛋和面燕,但是農村人很善良,寧可自家人少吃,也要留著以備萬一有小孩子過來,不至于沒有什么可以送的。 后來生活條件逐漸好了,清明節就出現了有趣的情景,每家每戶都蒸上幾鍋面燕,噴上桃紅,點上眼睛,一只只面燕姿態各異,精巧剔透,活靈活現,親朋好友相互贈送,相互切磋做工和技巧,做得好的巧婦常常在來年被人請去一展身手。
在清明節還有一件更為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祭祖掃墓,在老家我們叫上墳。清明節這天一早,我們一大家人去我們家的“塋盤”上墳,先是分長幼男女前后分開,然后燒紙錢,磕頭。當時我覺得那種場面怪怪的,現在想來這是生者對逝者的祭奠,更是對生者美好未來的希冀。
當雞蛋、面燕、五谷粥不再是我們今天飯桌上的美味,當清明節不再是我們期盼中的節日,我們也不要忘記過去的拮據生活,伴隨我們那些美好的回憶,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好日子。(高艷 新華制藥計量電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