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于薺菜的感情,要追溯到剛上小學(xué)的時候,現(xiàn)在回想起來,只影影綽綽地記得媽媽曾經(jīng)說過,上學(xué)了,每年都應(yīng)該吃上幾頓薺菜餃子,那樣人就會變得聰明,書就會念好。媽媽的說法有沒有理論上的依據(jù)呢?在那個能吃飽飯就不錯的年代人們是無暇考究的,反正能吃上薺菜餃子是我們兄妹幾個最高興的事,也就是從那時起,每年清明前到野地里挖薺菜便成了我一直持續(xù)到現(xiàn)在的固定“項目”。
陽春三月,咋暖還寒,但去冬的余寒卻再也掩不住春日明媚的嬌陽。踩著田野里松軟的泥土,看著在野地里跑來跑去像小鳥一樣快活的女兒,嗅著田野里散發(fā)出的新翻泥土和越冬麥苗所特有的春的氣息,我不自覺地陶醉其間。我國有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dāng)靈丹。”現(xiàn)在進入了信息時代,有了網(wǎng)絡(luò),想了解什么,只需輕輕地點一下鼠標,百度一下即可。薺菜,這種默默熬過寒冬,在初春向人們展露出它一貫的蔥綠和芬芳的小苗,《本草綱目》上早有記載,其性味甘平,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小的時候,僅是覺得薺菜餃子味美好吃,并不知道它的藥用價值。實際上食用薺菜之功效遠勝過其它園中蔬菜,歷代文人墨客都對其稱頌備至,屢見詩文。宋辛棄疾曾寫下膾炙人口的名句:“城中桃李愁風(fēng)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日日思歸飽蕨薇,春來薺美忽忘歸”。蘇軾也有詞贊曰:“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舍煮山羹。”
回到家,妻與女兒一起小心翼翼地摘掉薺菜根部細碎的黃葉和小小的根毛,饒有興趣地將洗凈的薺菜一點點切碎,拌到早已備好的白菜肉餡里,肉餡也漸漸變得一清二白,薺菜的鮮香頓時在屋子里彌散開來,一直流入我的心田,它清香、柔和、樸實、自然,融合了鄉(xiāng)村純凈空氣和天然泥土所特有的味道,清新自然。現(xiàn)在早已不是食不果腹的艱難時代,人們追求的是綠色、環(huán)保、原生態(tài),我品味著這陣陣馨香,回憶著小時吃薺菜餃子的歡樂情景,長輩的期盼恍如眼前。如今,父母早已年屆九十高齡,可喜的是二老一直身板硬朗,進城下鄉(xiāng)行動自如,我也便在心中默默祝福二老長壽安康,幸福久遠。
(王守順 新華制藥采購物控部)